对付压疮,他有“法宝”
病人坐上骑跨椅,有助减轻局部压力。
对于长期卧床的病患来说,压疮是难言的痛。尤其是营养不好的恶病质,压疮进展非常迅速,严重的深可见骨,溃烂发臭,很容易出现感染,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痛苦。“长期卧床的病人,有50%是死于压疮而不是原发病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主任王维平指出。
被誉为“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”的王维平,专注压疮的诊疗研究已近30年,有自己一套治疗理念,同时还拥有两件“法宝”——骑跨椅和波浪床。
治疗一:减轻病人局部压力
王维平认为,压疮治疗绝不能只是进行局部的伤口处理,而应整体干预,从褥疮的致病因素入手,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让病人坐起来,减轻局部压力。而骑跨椅正具有这样的辅助功能。
骑跨椅是王维平主导的难愈性伤口科研组的一项重要发明,经人体力学设计,压疮患者坐在骑跨椅上,压疮重灾区完全减压,还能自由进行日常活动。
“患者生病—长期卧床—引发压疮及其他并发症,反复形成恶性循环,唯有打破压疮发生的‘三联框’,才能使压疮转愈。”王维平认为,骑跨椅作为长期卧床的病人离开病床的辅助设备,可以有效解除腰背臀等部位的压力,只要病人能坐上骑跨椅,情况就能慢慢改善。
【病例】83岁的孙婆婆因脊髓手术后卧床休养,没想身体还未恢复,却先“躺”出了2个大压疮,身体状态每况愈下。家属将她转到中山一院,王维平见老人精神萎靡,让其家人扶着她靠在特制的骑跨椅上,看到老人尚能勉强坐着,王维平心里便有谱了,嘱咐老人白天一切活动都坐在椅子上进行。
孙婆婆年轻时是东江战队的女战士,吃硬不吃软,王维平便顺着她的性子,用命令式的口吻,让她多喝牛奶,积极补充营养。4个月过去,经持续的伤口处理和营养支持,老人腰背部的压疮慢慢收口,精神也好了许多,能够坐着骑跨椅出外游玩。
对于实在无法起身的患者,王维平团队还有另外一项发明——波浪床。这种特制的床能产生自床尾向床头的多组“波浪”,上下规律起伏,一般为12次/分钟,使人体与床面的接触面积不停变换,将腰背部所受的持续压力变为间歇性动态压力,基本不用人工翻身。
【病例】88岁的罗婆婆居住在佛山南海,患糖尿病多年。去年年底,因天气太冷她整天躲在床上,时间长了臀部竟出现了3个压疮,还逐渐发展成“大窟窿”,流脓发臭。后在王维平的指导下,转睡波浪床,同时进行负压引流处理伤口。此后,老人慢慢能坐起来了,王维平又让家人投其所好,诱导老人站起锻炼,促使伤口收缩。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后,老人终于能借着助行器自主活动。
治疗二:负压引流处理伤口
在为压疮释放压力的同时,王维平也通过负压引流和点状植皮,积极处理伤口。压疮与其他慢性伤口一样,愈合需要“感染控制—肉芽组织填充—上皮覆盖”几大步骤,“其中,控制感染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尤为关键的一步。”
负压引流能够及时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,促使局部伤口收缩;创面较大的,同时配合点状植皮,利用自体皮面分割成极小块的皮面,“一小块皮可覆盖8倍于它本身的面积。”王维平表示,这套慢性伤口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糖尿病足溃疡。
针对负压引流中应用的生物半透膜较为昂贵的现状,王维平团队还想到用医用填充材料替代进口半透膜,使一次的治疗费用从2000-3000元减少到200-300元,为患者节省费用。
专家建议
1 患者需增加营养。建议家属每天给病人做口腔护理,刷掉舌苔,鼓励其进食,最好是粗茶淡饭,而不是打白蛋白;与此同时,注意清理患者的粪石(宿便),保持其消化道通畅。
2 患者一定要“动”起来。鼓励患者在骑跨椅上进行生活管理,尽早出外活动,晒太阳,与人交流,尤其是高龄患者,提倡主动锻炼,重新站起来。
3 中风、颅脑手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病人,除了勤翻身,还应早期发现骨痛位置,用医用敷贴贴在患处。鉴于敷贴成本较高,家属也可以购买女性夜用卫生巾,剪开挖两个洞透气,垫在骨痛位置。
4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不建议坐轮椅,患者可在床上俯趴,用双手锻炼撑起坐立,避免固定久坐。
专家简介
王维平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教授、主任医师,创伤急救学科带头人。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委员,中华中国组织修复委员会委员,广东省创伤学会副主任委员,广东省压疮慢性伤口专业委员会主任。
致力于严重创伤的院前抢救以及急诊科、重症病房诊治的临床研究和相关基础理论、实验室研究,对难愈性伤口尤其是褥疮的治疗有深入研究,被称为“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”,是中山一院难愈性伤口科研组负责人。
擅长新型医疗器械的发明,发明的“波浪床”获国家级发明奖,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0多项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多篇。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
出诊咨询电话:18928798401
本文来源:南方农村报 记者:江玲
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,欢迎使用左边赞赏~
¥赞赏
评论